首页

第一视角羞辱 在线播放

时间:2025-05-23 20:38:22 作者:习近平向罗马尼亚当选总统达恩致贺电 浏览量:79118

  中新社兰州11月5日电 题:敦煌壁画建筑形象何以兼容东西?

  ——专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聘专家孙毅华

 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

  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。敦煌壁画保留的建筑形象有几何?它们如何呈现东西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流与互鉴?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、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聘专家孙毅华近日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作出解读。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记者:敦煌石窟目前保留了多少古代建筑形象?

  孙毅华:敦煌石窟目前保留的古代建筑形象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。在宗教方面,有佛寺、佛塔等。佛塔是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建筑形式,在有着深厚汉民族文化底蕴的敦煌,佛塔形式多种多样,有西域式的覆钵塔,也有中国传统的楼阁塔,更有中西结合的组合塔寺。

2023年7月14日,孙毅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。李亚龙 摄

  在社会生活方面,有各式城垣如宫城、里坊城等,各式住宅如宫廷、民居等。既有太子居住的东宫,也有宅院、围屋、茅屋等,以及酒肆、屠宰房、旅店等。

  经考证,敦煌石窟中看似不合理的建筑形象都曾真实存在,如莫高窟第257窟(北魏)由殿、阙、覆钵塔刹组合而成的一座建筑,经与古文献记载和新疆留存的古建筑实物比对,结合同时期莫高窟第254窟的空间尺度,得出这就是《魏书·释老志》里记载的塔寺。

莫高窟第257窟(北魏)。敦煌研究院供图

  它应是早期佛寺的一种形式,在汉代的殿阙式建筑里增添西域佛塔里的中心柱,高耸的塔刹则伸出屋顶,外形有塔刹与殿阙组合,内里有中心柱加两坡屋顶的组合空间,成为一座有塔又有小型讲堂的组合佛寺,将塔与寺组合成为一座整体建筑。

  再例如,敦煌壁画的吐蕃建筑中出现的弯柱子形式,可得到西藏古文献的印证。《西藏王统记》记载了很多吐蕃时期的古寺院,其中有将柏树梢向内弯曲建造两层木构覆钵塔的过程。吐蕃建筑形式很多,在具有吐蕃影响的区域里能找到相应遗存,敦煌壁画里保留了它们的早期形象。

  中新社记者:这些建筑形象都有哪些特点?如何见证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、融合历程?

  孙毅华:塔是见证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历程,及东西方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典型建筑形象。塔的最初形式是埋葬佛骨(舍利)的坟冢,源自古印度的窣(sū)堵波(一种半球形的坟冢建筑)。印度的窣堵波是礼佛的重要象征,常被建造在寺院中间,受到佛教徒的礼拜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按佛经说建塔可得大福报,因此从印度经中亚到中国新疆,在古代被泛称为西域的地方都曾建有很多窣堵波。

 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,修庙建塔成为潮流。敦煌壁画中的塔,形式多样、种类繁多,建塔的材料主要有砖石和木材。砖石塔以覆钵形的窣堵波为主;木材建造的塔以汉地传统的殿屋或重楼建筑为主,在这些殿屋或重楼顶加上塔的重要标志——塔刹,以满足佛教的需要。还有以砖石和木材结合建成的塔,融合中西方元素,造型更加灵活。

  在古代“舍宅为寺”的过程中,将钟楼与藏经楼的楼顶加上高耸的塔刹,成为佛寺的标志。因而,在唐代佛寺壁画里,在楼、阁、高台建筑上起塔刹的形象很多,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。

钟台模型-莫高窟第217窟(盛唐)。敦煌研究院供图

  中新社记者:近年来,敦煌研究院也在持续探索通过临摹、复原等形式,让这些古老建筑形象“重回人间”,目前都取得哪些成果?如何更好地与公众分享传统建筑艺术?

  孙毅华:敦煌石窟中的建筑形象,上起十六国,下迄唐宋。人间宫室、亭台寺院成为壁画中佛国天堂的缩影,净土世界中的殿阁、楼台、宝池、栏杆,成为五步一楼、十步一阁、廊腰缦回、檐牙高啄的极致美学,是十里楼台的流动意象,也是古人对于理想佛国的描绘。

西方净土变-莫高窟第217窟(盛唐)。敦煌研究院供图

  莫高窟保留了众多古代建筑,如第196窟的窟檐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。20世纪50年代初,国家就重视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,派专家对莫高窟及周边古建筑遗存作了测绘。

 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,壁画中平面的建筑图像也可转化为立体的三维形象,使这些古老建筑形象“重回人间”,如复原的部分单体建筑模型及3D打印的佛塔模型。

  2022年7月,敦煌研究院推出“建筑”专题游览线路,全方位呈现敦煌石窟形制、壁画中的建筑类型及莫高窟实例建筑遗迹。该线路还特别增加了历时多年策划的《千年营造——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》特展,包括三维建筑复原模型、3D打印建筑模型、数字化高清壁画复制品等400余件(套、幅)展品。

《千年营造——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》特展上的古代建筑模型。该模型的“单门道花砖城门”来源于莫高窟第159窟。李亚龙 摄

  2023年4月发布的“数字藏经洞”项目,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及文献记载,“还原”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的莫高窟附近的宋代寺院——三界寺的3D图像。展览及数字化推广可帮助更多人认识敦煌石窟里的古代建筑艺术。

  中新社记者: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,对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?

  孙毅华:敦煌壁画中的建筑跨度约一千年,展示了中古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演变。梁思成先生曾说,敦煌壁画中有“从北魏至元数以千计的,或大或小的,各型各类各式各样的建筑图,无异为中国建筑史填补了空白的一章,它们是次于实物的最好的,最忠实的,最可靠的资料”。(完)

2023年7月14日,孙毅华向中新社记者介绍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。李亚龙 摄

  受访者简介:

孙毅华在莫高窟第196窟研究资料。受访者供图

  孙毅华,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,主要从事古建筑维修、保护与测绘,参加或主持了炳灵寺石窟测绘,榆林窟前期加固和窟前遗址测绘,莫高窟上、中、下寺、第16窟等的测绘、修缮方案设计和维修加固工程,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窟檐维修方案设计与修建工程,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窟檐维修方案设计等。著有《敦煌石窟全集·石窟建筑卷》、《敦煌石窟全集·建筑画卷》、《解读敦煌中·创造敦煌》、《解读敦煌中·世纪建筑画》等。

【编辑:于晓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
兰州3月23日电 (冯志军 于仕琪)2023年,甘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,3次大范围强霜冻近10年少见,区域性沙尘暴影响范围近20年最大;干旱日数近15年最多;降水局地极端性强,1小时超120毫米的强降雨创历史记录……

新春开新局 信心从哪来丨 创新引领 穿越周期 赋能未来

[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 夏雪 青木 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于文]德国总理朔尔茨14日抵达重庆,展开为期3天、历经3个城市的访华之旅。这是朔尔茨自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,他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。此次朔尔茨携环境、农业、交通3名内阁部长作为代表团成员一同来到中国,由西门子、宝马、奔驰等重量级企业的十几位负责人组成的经济代表团随行。“两天的经济活动,一天的政治活动”,德国电视一台14日评论称,朔尔茨此次访华的优先事项很明确:经济问题放在前面。法国《世界报》称,朔尔茨总理在2022年11月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就表明,他更倾向于与中国和解而非对抗,现在也是如此。除了经济合作,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、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的反补贴调查,德方希望中国“帮助结束俄乌冲突”,都被列为朔尔茨此行的主要议题。

台湾青年企业家考察海南新能源产业

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副教授王凡柯强调,在我们这个时代,读《浮士德》有其现实意义。翻译家谷裕贯彻回到文本的原则,从原文韵律、文化民俗、宗教背景等对译文进行注释。无论是学术圈还是大众读者,都能在这一译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
两岸学子分享心得:春暖花开时节内心倍加温暖

2019年,由该实验室打造的集甲骨文文字库、著录库、文献库三库合一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“殷契文渊”向全球开放。目前,网站已收录甲骨著录153种、甲骨图像23.9万余幅、甲骨论著3.3万余种。

博鳌多多丨全在细节里!“近零碳”生活体验多多!

情感融合方面,陈斌华说,民间交流日趋热络,今年上半年福建举办包括第16届海峡论坛在内的各类涉台交流活动100多场,累计参与台胞超1.5万人次。青年交流更加深入,成功举办第12届海青节峰会、海峡青年论坛等活动;棒垒球、舞龙舞狮等特色体育项目交流活跃,在连城举办两岸青少年棒球邀请赛,在漳平举办两岸舞龙舞狮大赛;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,现有省级以上台青就业创业基地49家,累计4.8万多名台青来闽实习、就业、创业。

相关资讯
长假去吉林“吃”:“菜市场旅行”“美食旅游”大热

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,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。阔步走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新征程,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厚植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、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,引领广大劳动群众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、文明风尚的倡导者、敢于追梦的奋斗者,或扎根基层田野、助力乡村振兴,或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、勇攀科技高峰,或投身生态环境建设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……以实干书写精彩、用奋斗镌刻荣光,在晶莹的汗珠里品味“劳动美”拼出“中国梦”。与此同时,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、知识崇高、人才宝贵、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,切实解决好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广大劳动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问题,讲好劳模故事、劳动故事、工匠故事,持续加强人才创新培养、完善制度设计,如此不断增进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助推广大劳动人民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汇聚更磅礴的力量。

热门资讯